鴨鵝卵黃性腹膜炎俗稱母鴨鵝蛋子瘟,是由大腸桿菌引起的一種傳染病。通常在母鴨鵝的產蛋期間發病,影響產蛋率,甚至導致死亡,對養鴨鵝業危害極大。本病的特征是輸卵管感染發炎,卵黃破裂,卵子變形,變性,發展為彌漫性卵黃性腹膜炎。
鴨卵黃性腹膜炎如何診斷?
1、病原特性 本病的病原是一些致命性埃希氏大腸桿菌,屬革蘭氏陰性菌。本菌廣泛存在于鴨鵝舍和周圍的環境中以及動物體內,飼養管理不當,鴨鵝舍潮濕,通風不良,環境衛生差等不良因素的影響,鴨鵝的抵抗力下降,就能促進本病的發生。本菌對外界環境抵抗力不強,一般常用的消毒藥可殺滅本菌。
2、流行特點 本病廣泛流行于各種鴨鵝群中,尤其在產蛋高峰及寒冷季節多見。鴨鵝群中一旦出現病鴨鵝即可陸續發生,發病率可達25%以上,死亡率在15%左右。不死的則產蛋停止,鴨鵝群的產蛋率顯著下降,病鴨鵝所產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也明顯降低。種母鴨鵝大腸桿菌全身性感染時,部分大腸桿菌經血液到達輸卵管,患有生殖器官大腸桿菌病的公鴨鵝與母鴨鵝交配也可將大腸桿菌傳播給母鴨鵝,這兩種情況均可使母鴨鵝輸卵管發炎,引發腹膜炎。當母鴨鵝產蛋停止后,本病的流行也告終止。
3、臨診癥狀 發病母鴨鵝表現為精神沉郁,食欲下降,不愿走動,常離群獨處,產蛋率下降。輸卵管炎病鴨鵝的排泄物中;煊械扒,凝固的蛋白或卵黃小塊。后期的腹膜炎使病鴨鵝體溫升高,食欲廢絕,精神極度沉郁,可因失水,饑餓以及炎癥,有毒產物吸收等原因引起衰竭死亡。病程2~6天。少數病鴨鵝能夠自行康復,但產蛋力喪失。
4、病理變化 主要病變是卵黃性腹膜炎,刨開腹腔,可見腹腔內充滿淡黃色,腥臭的液體或卵黃物質。腹膜,輸卵管及腸道均有炎癥,表現為腹腔表面覆蓋著一種淡黃色,凝固的纖維素性滲出物,腸系膜變形,變性,積留在腹腔中的卵黃凝固成硬塊,切面呈現層狀,破裂的卵黃則凝結成大小不等的小塊或碎片。輸卵管黏膜發炎,有出血點和淡黃色纖維滲出物,官腔中也含有腐臭的凝固蛋白或黃白色纖維素凝片。
公鴨鵝的病變局限于外生殖器部分,陰莖腫大,表面有芝麻至黃豆大的小結節,里面是黃色膿性滲出物或干酪樣壞死物質,發病嚴重的公鴨鵝陰莖脫垂外露,表面有灰黑色壞死結痂。
5、診斷要點 根據臨診癥狀和典型的病理變化一般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須進行病原菌的分離鑒定。
鴨卵黃性腹膜炎防治措施:
鴨卵黃性腹膜炎的治療方法:
1.70毫克/升的新霉素飲水,2次/天,連用3天;飼料中加入菌毒清散(300克/100千克)和適量的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連用5天,在不加藥的飲水中加入漂白粉(濃度為100毫克/升)和小蘇打(濃度為0.2%)。
2.每天清掃圈舍,帶鴨消毒,通風換氣,晾曬,疫情控制后,及時挑選、淘汰絕產鴨子,飼料中添加增蛋散和維生素500克/噸,連用7天。
鴨卵黃性腹膜炎的預防措施:
1.嚴格按營養需要配合飼料,達到飼料營養全面、均衡,富含氨基酸、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和礦物質的標準,嚴禁飼喂發霉或變質飼料。時刻關注鴨子的體重與均勻度,體重大小不均勻應調整飼料配方以便保證維持蛋鴨所需營養。
2.每周清掃、消毒鴨舍及水槽、料槽等用具2次以上,每天通風換氣1小時以上,以降低舍內氨氣、硫化氫等刺激性氣體的濃度和保持環境的清潔、衛生,保持鴨舍內空氣新鮮、濕度合理。
3.嚴格按照獸醫師的指導做好病毒病、細菌病、寄生蟲病的免疫接種和藥物預防,減少疫病的發生,發生疫病時要及時到正規的動物診療單位找執業獸醫師診治。
做好蛋鴨或種鴨的疫苗免一定要200多天補做疫苗比如禽流感疫苗或副粘病毒疫苗;做好霉菌的防控;每月定期使用霉菌藥物。
4.避免鼠、鳥、蟲、貓、犬等動物隨便出入鴨舍,產蛋期間減少疫苗注射,謝絕生人參觀,飼喂時要輕拿輕放,不要隨便追趕、捕捉。
5.不隨便更換飼料或飼料配方,必須更換飼料或飼料配方時應遵循“從少到多、循序漸進”的原則,飼料轉換過渡期需達到15天。
6.做好防寒保溫工作,保證鴨舍內溫度不超過27℃,同時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適量維生素C或其他抗應激藥。
以上就是“鴨卵黃性腹膜炎如何診斷?鴨卵黃性腹膜炎防治措施!”的全部內容!鴨卵黃性腹膜炎的治療可用適量新霉素給病鴨混飲服用,也可用菌毒清散和維生素適量混飲服用患鴨。在治療的同時注意加強管理,以促進病鴨康復。另外,對于未發病鴨場,若能加強飼養管理,則可預防該病的發生。